曾有一位這樣的領導,他在日常管理中,*喜歡“講道理”,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去“講道理”。當員工發(fā)生沖突時,他去講道理;當部門之間不配合時,他會去講道理;當下屬不支持她的工作時,他也去講道理。可是,當別人不認同他的道理時,他無奈地說:“唉,怎么都不講道理呢?”
可是,在一次培訓課堂上,一位女學員說:“領導經(jīng)常給我講道理,好像他知道的東西多,我就是不懂事的孩子,特別讓人討厭。”另外一位學員接過來說,“那是領導關心你,才會找你談話,跟你講道理,是為你好?。?rdquo;
這位女學員居然說:“我才不稀罕。反正他講道理時,我是左耳進右耳出,說也白說。”
是啊,下屬在聽領導講道理的時候,表面上不吭聲,甚至點頭、認可,實際上,他們心里早已厭煩,只不過出于尊重,不好意思讓領導難堪,才忍氣吞聲地接受。所講的道理對他們根本沒什么作用。
講故事比講道理更**果
我的職業(yè)主要是企業(yè)管理培訓,多數(shù)的時間給學員講——豈不是天天講道理?腦海里有沒有冒出“純理論”的概念?實踐卻告訴我,學員們不愛聽道理,除非你講沒聽過的。所以,我不會總講道理的,而是一個觀念+一個故事+一個方法。
例如,有一次給企業(yè)分享《問題分析與解決》的課程,當主持人把我引上講臺后,我說的第一句話:“我是一頭驢。”大家一聽,頓時哄堂大笑。
接著,我說:“小時候,我們村里有一頭驢,一天它不小心掉到枯井里,在井里凄慘地叫了好幾個小時,主人想了很多辦法,都沒有把它救起來。后來,他專門去請教村長,村長親自來現(xiàn)場察看,居然說:‘埋了吧’。主人愕然,以為村長也沒辦法了。于是,他找來村民幫忙,大家抓起鐵鍬,開始往井里填土。一開始驢子恐慌地嚎叫,不一會兒,驢竟然安靜下來,當村民把土鏟到它背上時,它迅速地把土抖落下來,然后狠狠地用腳踩結實。就這樣,驢一點一點地升到了井口。”
講到這里,我又說:“我現(xiàn)在還說我是一頭驢,大家還覺得好笑嗎?”在沉靜片刻后,大家爆發(fā)出熱烈的掌聲。掌聲漸停后,我說:“我的存在就是和大家一起抖落身上的土,希望全體學員和我一樣,配合我進行今天的課程安排。”這時全場再次掌聲雷動。
俗話說,“外來和尚會念經(jīng)” “熟人環(huán)境無偉人”,培訓師尚且要如此,何況你天天是和員工在一起。
問對問題,不用講道理
有一個剛剛進入公司的年輕人,自認為專業(yè)能力很強,對待工作十分隨意。有一天,他的上司交給他一項任務——為一家知名企業(yè)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。
這個年輕人自以為才華橫溢,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方案做完了,交給上司。他的上司一看不行,又讓他重新起草了一份。結果,他又用了兩天時間,重新起草了一份,交給上司看了之后,雖然覺得不是特別完美,也還能用,就把它呈報給了老板。
第二天,老板讓年輕人的上司把他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。問他:“這是你能做的*好的方案嗎?”年輕人一怔,沒敢回答,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了他,年輕人什么也沒說,拿起了方案,折回了自己的辦公室。
然后,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,又修改了一遍,重新交給了老板。老板還是那一句話:“這是你能做到*好的方案嗎?”年輕人心中還是忐忑不安,不敢給予一個肯定的答復。于是,老板讓他還是拿回去重新斟酌,認真修改。
這一次,他回到了辦公室,費盡心思,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,徹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。老板看著他的眼睛,依然問的是那一句話:“這是你能做到的*好的方案嗎?”
年輕人信心百倍地回答:“是的,我認為這是*好的方案”。老板說:“好!這個方案批準通過。”假如你要告訴員工“怎樣才能做好某項工作”的道理時,請采取問的形式。如“請你說說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哪些思維和方法?”要知道,你陳述的道理和員工主動提出來的,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當你判斷員工的想法是錯誤時,可以這樣問:“為什么你會考慮這種方式來做?如果這樣做,有沒有可能會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?如果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,該如何應對呢?”
聰明的影樓老板們,這下知道該怎么做了吧!